Tag标签 | 站点地图 | 收藏本站
浏览量

私信中的汪曾祺(2)

作者:admin 发布时间:2020-12-25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09日 12:48进入复兴论坛来源:深圳特区报

  大名鼎鼎的汪曾祺,居然也有过文章写好了“一时无处送”的窘迫困境,所幸这种窘境随着新时期的到来,终于一去不复返了。汪曾祺于花甲之年成名后,很快从当年的门可罗雀,变为门庭若市。

  1983年10月初,我去北京出差,在北师大招待所住下后,便立即给汪曾祺写了封信,询问去他家的路如何走。很快,收到他的复信如下:

  我搬了家,不住甘家口了。新址是:丰台区蒲黄榆路九号楼十二层一号。这里交通不大方便,坐25路或39路或43路公共汽车,到“俱乐部”站下车,车站斜对面的一幢大楼即是。我不知道北师大招待所在哪里,你可问问招待所的服务员,在哪里可以变乘这几路汽车。我12日要开一天会,以后大概都在家。

  这是我第一次去汪曾祺家。因为汪曾祺的来信中写得很清楚,找到他家并不难;但进了门后却大感意外,他的住房条件太差了。

  这哪像一位名作家的住房?号称三室,其实仅两室,一间朝南的10平方米稍大一些的作客厅,平时来了客人接谈,家里人吃饭,存放闲杂物品都在这间房里。另一间差不多大的留作卧室,是汪曾祺的夫人施松卿与小女儿汪朝住的地方。还有一间7.5平方米的小房间,里面搁着一张小床,床面前一张桌子,这就是汪曾祺的书房兼卧室。因为地方小,到处堆放着书,杂乱得很。仅可容一人居。进门后,汪曾祺邀我到他的书房中叙谈,谈着谈着,他忽然想起找一本刚发表了他的作品的杂志给我看,那杂志埋在书堆中,他起身一抽,“哗啦”一声,一堆书全倒了下来,散落一地……

  很难描述当时的心情,看了汪曾祺的居住条件,意外、吃惊、敬佩,还有点难过……

  甘家口的住房,以及此后搬到蒲黄榆的住房,都是汪曾祺的夫人施松卿单位分配的住房。施松卿退休前是新华社的高级编译。有一阵子,北京有关方面抓过解决知识分子住房困难方面的工作,汪曾祺的家人好歹也从“上面”打听到口风:可以考虑解决汪曾祺的住房,但必须由他本人写一个申请报告。家里人看到希望的曙光,自然催着汪曾祺写申请报告,汪曾祺一听要写报告,眼睛也不亮了,脸也灰了,连提笔的兴趣都没有。既因为他对能分到住房没有信心,也因为他一辈子奉行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不想、不愿意为一些无多大希望的生活方面的事徒然耗费精力。他的心思全在写作上,对他来说,花甲之年重获写作的权利,有一个桌子让他坐下来“下蛋”,他就心满意足了。后来,经不住家人的一再催促,他也答应写申请报告了。可怜写起散文、小说来文思泉涌的汪曾祺,为个人的最迫切的住房问题写一份申请报告却是一脸苦涩。后来总算憋出来了,家里人传看后,全都失望得很,不要说文采,连申请的理由也说得不是十分充分。对老伴深刻了解的施松卿叹了一口气,带头通过这份“难产作品”,她知道,就这样已经很难为汪曾祺了。施松卿说:“算了,让人家知道咱们有这个要求就行了”。老夫人还不失幽默地在孩子们面前评价了汪曾祺好不容易写出来的申请报告:“写得简直没有文采!只有这一句还不错:我工作几十年,至今没有分到一寸房子……”

  由于历史的原因,知识分子住房困难在我国曾经是一个到处都存在的比较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个社会问题在新时期之初的那几年显得尤为突出。实事求是地说,有关方面不是没有看到问题的存在,但真正动手解决时由于面广量大,不免力不从心。汪曾祺所在的单位,是北京京剧院,后来,中国作协也介入解决汪曾祺的住房困难问题,两个大单位的合力也还是不能让汪曾祺在有生之年住上宽敞的房子,这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汪曾祺在去世的前两年终于从狭小且嘈杂的蒲黄榆住处搬到条件好了许多的虎坊桥福州会馆前街6号,也终于有一间真正意义上的明亮宽敞的书房,但这是他的儿子汪朗工作单位按其级别分配的住房,照样与汪曾祺无关。中国作协尽管没出多少力,但见到汪曾祺的居住条件和写作环境终于得到改善了,十分高兴,为表示由衷祝贺之意,他们特地送去一张质地很好、质量很高、品格不凡、价值不菲的十分宽大的办公桌,既可写作,也可铺纸写字作画。汪曾祺很高兴地收下这份贺礼,只可惜,这时候的汪曾祺的精力已大不如前,离他告别人世的时间已经不远了……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12-2016 ManxbetX用户登录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ManxbetX用户登录

备案号:豫ICP备11024441号-16